全讯600cc大白菜

郑职学子的“三下乡”丨我校“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理论普及宣讲团走进红旗渠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稿时间:2023-07-12 浏览次数:163


团队成员在红旗渠纪念碑合照留念

实践队成员在红旗渠分水闸前合照

红旗渠纪念馆内刻有当时报纸的石碑

实践队成员在引漳入林动员令前合影留念

带队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

实践队队成员在纪念馆内观看学习

团队成员走进红旗渠工程之一青年洞

新时代突击队

谷文昌植树造林形象图

实践队成员行走在庙荒村

团队成员请教当地群众关于红旗渠的问题

团队成员在红旗渠指挥部旧址合影留念

团队成员在庙荒村村委会前合影

团队成员在庙荒村访问当年修渠人

团队成员在庙荒村手持“牢记嘱托践使命行走中原看巨变”的主题宣传标语

走进止方村感受新农村发展


为探寻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嘱托践使命,感恩奋进新征程,我校“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理论普及宣讲团于2023年7月3日开始赴安阳市林州市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学习

林州自古是一个十年九旱,水缺贵如油的地方。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1960年2月10日,林州开始实施“引漳入林”工程,经过十年苦战,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宣讲团第一站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馆内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逼真的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宣讲团成员跟随着馆内时间的足迹,看完了修渠的全部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部林县志 满卷荒旱泪”的心酸,和对林县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精神的震撼。

第二站宣讲团成员来到了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的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总干渠。10万修渠大军,用近10年的时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只有亲自走一遍,才能实实在在地明白当年修渠人的苦。这路并不好走,但在此之前这里并没有路,是林县人民的壮志,是林县人民不屈的精神,才让这山也为之震撼。

第三站宣讲团来到了盘阳村,盘阳村位于林州市任村镇西北部,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庄,明朝在这里设有官方的“盘阳务”,负责木材的砍伐,通过漳河水路运送到京城;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指挥部设在这里。为找寻盘阳村的红旗渠旧指挥部地址,近距离学习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成员走访多位村民,在询问的过程中也了解了村里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但红旗渠人所带来的精神永远不会被泯灭。

宣讲团在第四站来到谷文昌故居。谷文昌故居位于林州市石板岩镇郭家庄南湾村,地处河南省最北端,太行山东麓。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土薄石厚,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从担任抗日民主政府林北县第七区区长,到担任村区委书记,谷文昌与群众有着浓厚的革命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及谷文昌,称赞其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典范。在学习谷文昌精神时,宣讲团成员清晰地感受到在这几十年来,谷文昌从未离开。谷文昌那无论在哪都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化作一面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旗帜,闪耀出新的时代光芒。

最后,宣讲团在庙荒村、止方村中一同探索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脱贫攻坚路上的发扬。在庙荒村、止方村,红旗渠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人们发扬红旗渠精神,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走出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在庙荒村里,宣讲团成员采访了村内一位修渠的老人,老人今年已经79岁,当年修渠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谈及红旗渠,老人想到了当年那段艰苦的时光,但坎坷的道路后是光明的方向,十年的时间,老人从少年长成青年,红旗渠从最初的设想变成现实,是血,是泪,是理想,也是光芒。如今不仅是老人的家里,整个村子都在依托着红旗渠转型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同时在乡村振兴路上,止方村也正带着“红旗渠精神”大步向前,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随着村容村貌得到改观,昔日贫穷破败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通过此次理论宣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理论普及宣讲团成员进一步感受到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明白了“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这一真谛,体会到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应继承红旗渠的精神,将其转化为自身日常奋斗的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